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这樽“杯盏”盛满光与热——《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侧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9:42:00    

今天是个好日子。

上午,北京现代文学馆,春芳里的欢聚一堂。名家、素人与《夜光杯》的编辑坐到了一起。超越代际,五光十色的思想,汇成和风细雨的润泽。此地相逢,饶是适宜。在中国第一座、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文学博物馆里,“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擦亮了这樽近80岁的“杯盏”:坚持与时代共鸣,坚持与人民共情,坚持与城市共荣,坚持与潮流共舞。

以文会友,载道化人,文学,定能哺育心灵!

融合每一代人的记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诉说。人民艺术家王蒙已经给《夜光杯》写了30多年稿子,前后发表了210多篇文章。连续18年,每年的年末,王蒙都在夜光杯发表年终盘点,他几乎所有的旧体诗都投给了《夜光杯》。91岁的王蒙先生特地为座谈会录制了祝贺视频。

文艺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为《夜光杯》写下祝福

来到座谈会现场年纪最长的嘉宾是93岁的文学评论家、诗人、作家谢冕。谢冕自称《夜光杯》的老朋友。“我给《夜光杯》写稿几十年了。一开始是编辑约,我就写,后来编辑不约,我也写。”谢老说笑,这段写作经历是他的美好记忆。“新民晚报就是亲民晚报,夜光杯一定会越办越好。”

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致辞

梁晓声75岁了,从《雪城》到《人世间》,时代变迁,他始终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梁老一直记得自己的知青岁月,“那个时候上海知青最自豪的,一是上海的弄堂,二是上海的新民晚报,我也由此知道了夜光杯。”梁晓声坚持为夜光杯写作。他深情寄语:“希望夜光杯更接近民间,接近市民生活,成为大家的阅读朋友。”

作家叶稚珊在会上

76岁的作家叶稚珊,及其先生徐城北都是《夜光杯》多年的老作者,她生长于北京,对上海却又独一份的亲厚。“去上海,怎么也去不够。”她1987年第一次来上海采访,便与新民晚报结缘。之前《繁花》风靡全国,叶老也看得仔细,“我上海话都能听懂,但讲却讲不来。《繁花》带起了我的上海回忆,我一直都记得以前每次去上海都要买羊绒衫。”夜光杯也与上海一样,时常是叶稚珊的牵念。“这里有普通老百姓的油盐酱醋,也有份量很重的作品。”

作家、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名誉会长丁振海发言

“大家之气”与小家烟火,《夜光杯》两翼齐飞。叶老爱琢磨。她看《玫瑰的故事》,“北京到底有谁在?”成了一个梗。叶老说她常常问自己:“我这么喜欢上海,上海到底有谁在?”她自然能说得通:上海有《新民晚报》在,上海有《夜光杯》在。

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李敬泽和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吉狄马加在会上

纸香墨飞,一路来,《夜光杯》与人共情,融合每一代人的记录。

荣耀每一路人的远方

作家、新民报后人张宝林为《夜光杯》题词

独行快,众行远,传承中有坚守,坚守中有创新,一代人又一代人在文学的路上完成接力,路,也越走越宽。

作家陈佳勇发言

对陈佳勇来说,文学曾是他的远方。这个当年读着晚报慢慢长大,初一开始就梦想自己的“豆腐干”能在晚报上发表的小孩,后来成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者。他去北大学了中文,虽兜兜转转多有涉猎,却都与文字与文化脱不了干系。如愿,他成了晚报的作者。“一开始是‘桃李芬芳’,现在是《夜光杯》,我觉得《夜光杯》就是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人群的美好家园。”不经意地,《夜光杯》将一颗文学的种子埋入孩童的心里。它生根,它成长,它塑造人。

作家、诗人甫跃辉发言

座谈会的现场,陈佳勇遇到了一个“粉丝”,比他小3岁的作家甫跃辉。陈佳勇在“新概念”大出风头的时候,甫跃辉还在家乡云南施甸。那里没有《萌芽》杂志,但甫跃辉到底是寻到了一份获奖作品集锦。甫跃辉记住了陈佳勇。也因此,当今日陈佳勇真的站在他面前时,这两个都已经年过四十的男人,很自然地有了情感的连接。远方,已不再远。这些年来,笔下流淌过的文字,终一个挨着一个,挤凑成嫁接的桥梁,一头是理想,一头是彼岸。

陈佳勇没有停止写作,艺可通心。甫跃辉居上海,专写作,文可化人。他们,都以此为荣耀。这两个同路人,以及千千万万更多的文学同路人,都证明了,路线或各有曲直,但文学可以把更多的年轻人团结起来,为他们的成长指明方向。

作家、北京作协副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发言

《夜光杯》盛满的光与热,不仅是生活的光与热,还是能够引领人、感化人的理想之光。

容下每一个人的史诗

嘉宾观看《夜光杯》展板

每一个人,都值得被书写,每一个人,都是一部时代的史诗。《夜光杯》,凡人写,写凡人。

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陈仓发言

座谈会上,很多人回忆起自己的《夜光杯》第一次,“不拘一格”的容人之量是他们不约而同的表达。上海世博会之前,陈仓投稿相关主题的征文,一举拿下头奖。自此,《夜光杯》伸来橄榄枝,他开始了自己闪闪发光的写作。“晚报,尤其是晚报上的夜光杯,早已成为我们家庭生活的日常标配。”每日,一杯清茶、一副眼镜、一张报纸,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陈仓一家的寻常,也是许许多多家庭的寻常。这哪里只是文字,尘世千面、众生百态,这分明就是热气腾腾的生活。

征文活动入选作者张志豪发言

从哪里来?这不是一个问题。每个人,都能在《夜光杯》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21岁的马来西亚留学生张志豪是座谈会上最年轻的一个。正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大二的他,去年参加鲁迅先生的读书学习活动,深有感触。张志豪的作品也在去年3月开启的《夜光杯》美文征集活动中脱颖而出。“后来我还参加了青年写作计划。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大家都说文科不再热门的当下,夜光杯让我敢去写作。”与许多《夜光杯》的作者一般,张志豪也是《夜光杯》的读者。“《夜光杯》是多元的,这里不仅有百姓的故事,也是高尚的文学。”

征文活动入选作者张艳发言

包罗万象,雅俗共赏。就像座谈会上代表普通写作者发言的张艳所说:感谢《夜光杯》不薄新人,让一个普通写作者的内心独白有了诉诸的窗口。以文学为锚,《夜光杯》表达着个人的奋斗与幸福,一个又一个人叠加光与热,一同绘成中国社会的精神图谱。(摄影 刘歆 王凯)

原标题:《这樽“杯盏”盛满光与热——《夜光杯》读者作者编者座谈会侧记》

栏目编辑:史佳林 文字编辑:蔡瑾

来源:作者:刘芳 华心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