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蛋”孵出富裕村

在我国广袤无垠的乡村大地上,散落着众多看似平凡普通,实则身怀“绝技”的村庄,它们蕴含着独特魅力与无限潜力。今日起,本报推出“这些乡村不一般”栏目,带您走进这些宝藏村庄,挖掘它们的不凡之处,展示我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的生动实践。
“砸金蛋”这一庆典活动中的热门项目,意外为一个小村庄铺就了致富路。这就是被誉为“金蛋村”的山东临沂市费县上冶镇水湖村。据统计,全国约80%的金蛋来自这个仅有598户人家的沂蒙小村。在这里,除了普通金蛋,彩绘娃娃、考古探险玩具、树脂工艺品、美术教具等产品应有尽有,甚至纸箱、封口贴、木槌、调漆、金花等配套产品以及物流服务等,也一应俱全。
水湖村金蛋年产量达3亿枚,通过全村300多家电商平台网店,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区、市),相关文创产品还远销俄罗斯、日本、缅甸等国家。凭借金蛋产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水湖村先后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还被阿里研究院授予中国淘宝村的称号。小小金蛋如何做成乡村振兴的大产业?近日,记者走进水湖村,一探“金蛋”孵金的秘密。
做成大产业
驱车前往水湖村,主干道两旁的景象引人注目:几乎每家每户门口都用桌子或木板搭起半米高的平台,上面整齐摆放着黄灿灿的金蛋,还有未上漆的半成品白坯蛋,有的村民门口还放置着砸金蛋的木槌、装饰的金花等产品,等待装箱发货。
谈及水湖村和金蛋的渊源,还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第一代手艺人外出闯荡,在无锡学习制作人像模子和石膏像。以孙允兵为代表的手艺人买了第一批石膏模具,开始手工制作石膏头像等,走街串巷售卖;1997年,村民开始尝试制作石膏模具,村里陆续有了4家石膏模具生产厂家。
2006年,金蛋登上中央电视台《非常“6+1”》节目,“砸金蛋”活动风靡一时,水湖金蛋由此开始崭露头角。2013年,孙允兵注册成立费县瑞隆工艺品厂,并带动村内建立了十几家金蛋工厂,水湖金蛋进入规范化生产阶段。
让水湖村金蛋销量实现大爆发增长的,是电商平台的入场。村民王全福堪称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13年春天,王全福偶然在网上看到有客户需要一箱金蛋的订单,当时他不生产,便赶紧从村里生产金蛋的村民手中收购。结果,一箱发走加上物流费用,他不仅没赚,反而赔了100多元。
虽然赔了钱,但王全福从中发现了金蛋网络销售的商机。他创办福传福工艺品厂生产金蛋,网络销量一路飙升,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加工车间经过三度扩建,如今已有60余名员工,其中还吸纳了10余名残疾人就业。凭借每天销售1万多枚金蛋的成绩,王全福成了水湖村头部金蛋商之一。
在村民陈丕青家,不足40平方米的小院里,有2台自动制蛋机器同时运转。今年72岁的陈丕青已经从事白坯蛋生产10余年,他只需把原料加入模具,打开机器开关,等着开模就行。“小院的生产我一人就可完成,2台机器一轮下来,80枚30厘米的白坯蛋就完成了,一天可以生产800枚至1000枚,能挣400多元。”陈丕青说。
从手工制作到机械化量产,陈丕青从不担心产品的销路。“村里收购商多,谁家价格好就给谁。”目前,水湖村内金蛋的平均日生产量达60多万枚,带动了村内1000余人就业,帮助周边10余个村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在这里,一对普通的农村夫妻,年收入超过20万元已不是稀罕事。
催生新动能
在水湖村,有个独具特色的水湖金蛋创意产业园。这里按照“强村公司+共富工坊”模式,建设了金蛋展销中心、仓储中心、物流中心和产品陈列馆、创意研发馆、电商服务馆,金蛋全产业链的发展格局清晰可见。
“经过近20年的发展,水湖金蛋产品不断迭代升级,实现了从‘1.0’到‘5.0’的突破。”在产品陈列馆,水湖村党支部书记孙云介绍了水湖金蛋发展的历史:“1.0”是普通金蛋,只是尺寸规格不一样;“2.0”是手绘金蛋,传统文化、工艺美术的融入明显提高了金蛋的附加值;“3.0”是彩绘娃娃,各式卡通造型多达上千种,赢得了市场青睐;“4.0”是考古玩具,针对儿童模拟考古的过程,开发了五六百种产品,占石膏制品销售量的30%;“5.0”是造型摆件,比如美术教具和树脂工艺品,可广泛应用于家居装饰、商业展示和个人收藏等领域。
市场疆域无垠,创新脚步不息。自2006年以来,水湖村累计销售各类金蛋超过20亿枚,金蛋系列产品日益丰富,现有300余种产品。在2024年“双11”期间,水湖村的金蛋产业电子商务平台成交额超过4000万元。
行至仓储中心,一派繁忙景象映入眼帘,一辆辆物流货车并排停在仓储中心门前,叉车在仓库与车厢间来回穿梭,一箱箱装满金蛋的纸箱在车厢里码放整齐,随着最后一板货物装车,货车缓缓驶向全国各地。
孙云介绍,水湖村的物流中心目前整合了顺丰、邮政等13家快递公司入驻,已形成“仓储+电商+物流”的产业模式,平均每天有40多辆物流货车驶进村庄,运走50多万枚金蛋,完善的产品销售及流通体系成为水湖金蛋走向全国的强大助力。
不仅如此,围绕金蛋全产业链条需求,水湖村横向发展了纸箱、封口贴、木槌、调漆、金花等配套产业,纵向带动了石膏、模具、制蛋机械、物流运输等产业。截至目前,村内现有注册石膏工艺品企业136家,个体工商户353户,镇内村外代工213家,还有石膏粉代理商、颜料厂、包装材料厂、辅助材料厂、模具、包装纸箱厂等配套厂家,构筑起“金蛋+”产业矩阵,形成了以金蛋制作为核心、关联行业协同跟进的全产业链条。
实现新突破
金蛋成就了水湖村的繁荣,然而,金蛋的持续发展并非一路坦途,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孙云坦言,由于金蛋制作工艺步骤少、技术含量低、操作简便易上手,导致产业可复制性高,产品单价越来越低。“虽然目前市场对金蛋及系列产品的需求还很大,但同质化竞争问题越来越凸显,产业升级迫在眉睫。”孙云说。
为实现产业升级,水湖村积极探索创新。在金蛋创意研发馆,有像《56个民族一家亲》这样的创意金蛋产品,将绘画与金蛋有机结合,还在临沂市非遗文创作品征集活动中荣获优秀作品奖。
在费县庆源工艺品厂的生产车间内,负责人徐庆友正配合邻村画家王法芝在白坯蛋上进行绘画创作,一笔一画间,勾勒出山河壮丽秀美的图景。徐庆友介绍,一天只能生产4枚大型金蛋,然后根据顾客需求个性化定制,一枚金蛋大概需要5天绘制时间。不过,大投入带来了大产出,一枚2米高的手绘金蛋售价可达1万元左右,是同规格普通金蛋的三四倍,30厘米的手绘金蛋售价能增加30多倍。
通过与本地知名书画爱好者合作,在金蛋上进行二次艺术创作,赋予金蛋卡通画彩、书法彩绘、山水画彩等特色涂装,推动水湖金蛋从一次性消耗工艺品向承载文化意义、体现艺术价值的艺术品转型,让消费者从为金蛋买单变成为金蛋文化买单。
上冶镇党委书记续利民介绍,此前金蛋制作多是各家各户“单打独斗”,如今通过采取村村联建、村企共建、村社聚合、产业抱团等方式,建立了以水湖村为中心村的“创富共同体党委+共富小院”模式,将周边村纳入管理,在原料供给、产品代加工、劳务合作等方面挖掘发展优势。
据悉,水湖村成立党支部领办水湖金蛋合作社和中国金蛋行业协会,进一步规范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行业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推介,实现了销售、存量信息共享,形成村落经济微循环,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已设计完成区域公用品牌——“中国水湖”商标,正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注册流程中。
续利民介绍,通过水湖金蛋品牌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二三产融合,最终实现“金蛋+艺术”“金蛋+文化”“金蛋+旅游”的发展新突破。“我们现在正计划一个‘金蛋狂欢节’,将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扩大水湖金蛋的影响力。续利民说,村子还打算在水湖金蛋特色产业园打造研学基地,让更多的人来到水湖,了解水湖,感受水湖金蛋的魅力。
漫步水湖村,街边随处可见给白坯蛋上色的忙碌身影。一枚枚半成品蛋壳经染料浸染后变得金光闪闪,正如“镀金”的水湖村,正努力探寻新发展。
- 实时讯息 打造长者友好型银行 助力稳稳的幸福——交通银行全面构建 养老金融服务体系 04-08
- 实时讯息 向智向绿向高端,科技创新赋能家电换新 04-07
- 实时讯息 河南瑞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召回部分纸杯 04-07
- 实时讯息 汉滨小学开展创意口袋书制作展评活动 04-07
- 实时讯息 云南双江:“茶”上“云翅膀” 农户卖茶忙 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