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探索乡村教育未来发展新出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8:49: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近年来,随着乡村学龄儿童减少,大量乡村学校规模不断减小。如何促进乡村教育的进一步发展?4月19日-20日,在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主办,贵州省正安县尹珍教育基金、上海田字格公益和北京联想公益基金会承办的未来乡村教育交流季上,来自国内的知名教育家、经济学家、公益人士及一线教育实践者聚焦“乡村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分享突破路径与有效解决方案。

活动现场

重新认识乡村教育价值:不仅仅“走出大山”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国务院原参事、友成企业家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在致辞中表示,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最后的根,一旦割断乡村孩子的根,就难以复苏,一旦乡村失去了教育,其振兴之路将愈加艰难。只要改变思维,重新布局,乡村教育大有可为。

“通过学校教育逃离农村,成为普通农村家庭、个体的主要追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新蓉称,农村学校日益脱离农村实际生活,公共教育在空间、情感、目标上都形似乡村的过客,而非乡村的主人。培养目标、过程与内容与乡村社会发展的公共论题渐行渐远。

乡村教育的目标就是“走出大山”吗?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理事长杨东平认为,乡村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多元的,不仅要帮助有能力的学生走出大山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也要关注留在乡村的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大山里过上好的生活。同时,教育还应该面向未来,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探索乡村教育出路,让乡村孩子在家乡获得优质教育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人们开始重新认识乡村教育的价值,一些地方政府在积极行动,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同时,一批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教育人和教育公益组织,也在探索乡村教育新的可能和未来。

田字格公益创始人、贵州田字格小学总校长肖诗坚认为,乡村孩子最需要的是三种“生存力”,首先是自洽的生存方式,而非仅依赖升学;其次是生活力,即能自给自足并与他人、环境和谐相处;最后是生长力,即持续学习和成长的动力,避免消极退缩。

乡村教育的未来和出路到底在哪里?在肖诗坚看来,教育者应具备智慧,像主动找水喝的乌鸦一样不断探索,最终找到适合乡村教育的路径。她认为,乡土是滋润教师、孩子和乡村教育的宝贵养分,要充分利用而非束缚。乡村教育应培养能在家乡找到未来的人才,而非鼓励他们离开。

人工智能赋能乡村教育,如何发展

汤敏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乡村教育和中国教育必须变革,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变化。教育应转向个性化学习,利用AI分析学生模式,提供定制课程,鼓励自主和创新,教师角色也要转变为促进者和引导者。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数字教育研究所所长曹培杰谈到,在AI时代,提问能力、问题意识、好奇心和想象力成为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关键能力。因此,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以避免将人培养得越来越像机器。这不仅是一个教育挑战,更是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挑战。

人才需求的转变对传统教育主体,尤其是对教师提出了严峻挑战。对于此问题,中国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左小蕾表示,乡村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培训也要智能化。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乡村教育,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本次活动,来自云南、贵州、山西的5位一线乡村教师分享了人工智能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及构建常态化乡村创新教育体系,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探索,引发了参会者的强烈共鸣和热烈讨论。

活动中,500多名与会者还分别前往了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燕子坝小学、石井小学进行探访,参加“吾乡吾土”工作坊,深入了解乡土课程实践。参访者纷纷表示,这些乡土学校的教学,“听语善问,尊重殊相”“亦师亦友,共学共长”。在质朴的校园里,大家看到了教育最纯粹的模样,也收获了满满的温暖与感动。(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师报记者 康丽)

本文经原创认证,作者,访问查询获取授权信息。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