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开三座,深圳的“Mall”力在哪?
4月底,深圳三天连开三大商场——K11 ECOAST、iN城市广场、罗湖益田假日广场。火爆开业的新商场,为深圳消费市场,带来一波新活力。
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商场并非传统的“Shopping Mall”,而是新的商业业态。
譬如,K11在中国内地首个旗舰项目K11 ECOAST海滨文化艺术区,将艺术和商业Mall结合,包含文化零售地标K11 ECOAST、多功能文化空间K11 HACC、新世代办公空间K11 ATELIER,及海滨长廊Promenade。

iN城市广场焕新升级回归,规划了目前深圳最大的户外运动广场,包含篮球场、足球场、滑板场、网球场等联名运动场地,打造“运动+社交+美食”的创新模式。

罗湖益田假日广场包含10万平方米购物中心、1.3万平方米户外街区、8000平方米艺术独栋,打造“多元艺术体验式购物中心”。
除此之外,三个商场还吸引了不少“吸金”又“吸睛”的首店进驻,点燃消费新活力。

实际上,深圳早已对商业业态开启先行探索。
从2002年,深圳第一家购物中心中信城市广场,也就是iN城市广场的前身落地至今,深圳持续打造新商业业态。
诸如公园版情景式购物中心星河COCO Park、“街区+Mall”形态的万象天地、“公园+商业”生态的深业上城等,以及全国首个“熊出没”主题的宝安华强广场……从主题式购物中心到体验式购物中心遍地开花。
随着业态创新,商圈也由此具备了更丰富的概念,成为集科普、演艺、购物等于一身的多功能综合体,延伸出一条更加庞大的产业链。
据了解,截至2024年,深圳公园式商场年均客流量超8000万人次,带动周边物业增值15%-20%,相关业态吸纳就业超10万人,成为城市经济新增长点。

今年,从中央到地方皆把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作为重点工作任务。
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消费中心,推动消费商圈与城市公园、文体场馆、轨道交通衔接联通。
一季度深圳“成绩单”显示,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3.17亿元,同比增长3.1%,增速比1—2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商品零售增长3.3%;餐饮收入增长1.0%。

深圳消费正在“踩油门”,而提振消费,创造更多消费者喜欢的消费场景至关重要。
《深圳市商业网点规划(2025-2035)》提出,构建“世界级—全国级—区域级—社区级”四级商业消费空间结构,并打造科技消费、时尚消费、文化创意消费、旅游消费等多元特色商业集聚区。
《规划》明确,未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目标:到203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万亿元。到203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接近2.5万亿元。
据统计,2025年内深圳拟开业项目高达21个,总商业体量达到186.25万平方米。从这三个商场的密集开业起步,今年深圳还将开业宝安怀德万象汇、光明COCO City、太子湾招商花园城、深圳大悦城、深圳前海·华发冰雪世界等新业态Mall,遍布深圳多个区域。
届时,深圳的商业业态将愈加丰富,让“深圳特产是商场”不仅是一句调侃,而是展示深圳以与众不同的商业业态,拓展新型消费市场,为全国乃至全球消费者带来丰富多样的消费新体验。
主笔 / 张雪莹
排版 / 张雪莹
审校 / 毛芸
- 实时讯息 沪籍“顶流”再度火爆!15年了,这5个字的含金量还在上升丨十分上海 05-01
- 实时讯息 三天开三座,深圳的“Mall”力在哪? 05-01
- 实时讯息 “多彩五一 魅力庆城"——庆城县八项文旅活动等你来 04-30
- 实时讯息 漳州龙文区领导带队开展节前检查 04-29
- 实时讯息 铁路“五一”假期运输今日全面启动 预计发送旅客1.44亿人次 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