趵眼丨“链”动新质生产力 山东“走在前”

【编者按】
新时代新济南,面临着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肩负着加快建设“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的重要使命。济南日报报业集团时政融媒工作室在集团所属各媒体开设“趵眼”栏目,以“深度观察、读懂济南”为定位,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把握发展大势、紧跟时政热点,从鲜活的事例切入,从更高的站位思考,让广大读者读懂新闻中的新闻、明晓决策中的考量、辨识政策中的深意,为加快省会现代化建设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
齐鲁大地,创新的“因子”在产业链上活力跃动:浪潮人工智能工厂,已实现年满产1000+订单模型,交付周期从90人/天缩短到20人/天;中国重汽新能源产品销量今年上半年达1.5万辆,同比增长245%;优宝特人形机器人“行者泰山”完成泰山盘道拉练测试,展现出复杂地形卓越适应能力……
一条条产业链拔节生长,一家家企业勇攀高峰,这些看似独立的创新成果,共同勾勒出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壮阔图景。
如今,产业链已突破传统经济范畴,既是资源高效重组的驱动力量、区域竞争力重塑的关键引擎,更是国家战略安全的基石与全球产业博弈的核心战场。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大省,山东何以塑强产业链,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上走在前列?
新质生产力呈现“链”式发展特征
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最显著的特征是产业链思维。当前,全省各地正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创新资源向重点产业链集聚。
聚焦19条标志性产业链,山东深入推行“链有力支撑。
山东作为经济大省,工业底蕴深厚、产业门类长制”,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这19条标志性产业链涵盖人工智能、新能源装备、现代医药、纺织服装等领域。入链企业数量超3.6万家,占全省的90%以上。
以人工智能赛道为例。近年来,山东人工智能产业链蓬勃发展,2024年全省产业规模突破900亿元、占全国9%。浪潮集团、山东能源云鼎科技公司、青岛国实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推出“海岳大模型”“盘古矿山大模型”“天智工业大模型”等核心成果,在算力支撑、矿山智能化、海洋经济AI解决方案、制造业转型赋能、工业互联网协同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优势。可以说,这背后是从算力基础设施到行业应用的全链条突破。
机器人产业更上演着“山东逆袭”。高质量企业批量崛起,珞石机器人的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登顶国内;纽氏达特的行星减速机年出货量超70万套,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二;优宝特“行者泰山”二代,复杂地形适应能力已达国际先进水平,让“山东造”人形机器人在全球竞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新能源汽车领域则延续着“老工业基地”的新传奇。山东是汽车产业大省,体系完备、链条健全,近年来新能源转型步伐持续加快,产业发展质效稳步提升。从中国重汽的新能源商用车,到魏桥汽车的新能源乘用车,从特来电的充电网络,到丰元锂能的电池正极材料,这些龙头企业、优势产品,正为山东打造国家新能源汽车重要基地提供齐全,各条产业链的加快生长正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新跃升。数据为证:今年上半年,汽车、铁路、船舶、电子等标志性产业链所在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6.2%、21.1%、21.9%。这些跳动的数字,可谓山东制造“链式爆发”的最佳注脚。
打造适宜产业拔节生长的“沃土”
产业链的茁壮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的滋养。山东深谙此道,正以全方位的政策体系,打造适宜新质生产力拔节生长的发展沃土。
顶层设计上,山东打出“精准滴灌”的组合拳。围绕标志性产业链,先后出台人工智能赋能、元宇宙创新应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医药产业提质等各行业支持政策20余项,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围绕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启动“十链百群万企”融链固链行动,推动更多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的生动局面。
资金支持体现出“真金白银”的诚意。山东创新财政投入方式,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重点领域给予倾斜支持。比如,对人形机器人整机和核心零部件企业按规定分别给予一次性最高800万元、300万元奖励;对未来产业加速园建设给予最高600万元奖补。
人才是第一资源。山东优化提升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加大对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开展专项人才引进计划,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产业链注入“智慧基因”。
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山东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一网通办”“一次办好”,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激发企业创新动力,今年6月印发的《进一步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财政政策》提出,省财政安排资金,按照项目预算金额最高20%的标准,每年支持实施100项左右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鼓励民营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重大科技攻关。
从政策设计到资金支持,从人才引育到环境优化,山东正构建起“全要素保障”的生态体系,让每一条产业链都能在这里扎根生长、枝繁叶茂。
省会济南做优做强“13+34”产业链
作为工业大省的省会和全国重要的工业城市,济南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正成为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引擎。
2025年是全市“项目提升年”,济南将原有“十大标志性产业链群”升级为“13条标志性产业链、34条重点产业链”,涵盖电子信息、高端软件、现代医药、新能源装备、先进材料、钢铁等关键领域。全市锚定13个标志性产业链群营收规模总量达到1.1万亿元的目标,推动产业链能级跃升。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产业链“建强延补”的系统重构。
人工智能领域,济南已形成“链主引领、梯队跟进”的格局。浪潮集团作为链主企业,打造了国内首个AI工厂,实现了大模型与智能体的规模化量产。中移齐鲁创新院正着力构建“数智算”全要素融合的创新服务体系,为人工智能产业提供可复制的差异化发展范式。
智能制造方面,济南企业展现出强大的创新活力。中国重汽建设智能网联(新能源)重卡项目,打造国内重卡制造顶尖水平的黑灯工厂;山东德晟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独创的钢管工艺数据库与智能机器人协同技术,人工成本降低70%,制造费用降低40%,生产效率提升200%,推动了高耗能企业的绿色化智能转型。
空天信息产业的崛起,则让济南在“新赛道”上占得先机。随着产业集聚与科研突破的双轮驱动,济南空天信息产业领域亮点纷呈,今年上半年,济南相继与江苏、北京等地的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在火箭、卫星行业持续发力;济南空天信息山东省实验室深耕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领域,并落地一系列标志性创新成果。目前,产业集群已汇聚济钢空天、中科卫星等重点企业134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258亿元。
创新平台的建设同样给力。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机器人产业研究院等“智囊团”,为产业链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如今的济南,正加快形成技术领先、应用丰富、生态协同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格局,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向“新”而行乘“链”而上
从“山东制造”向“山东智造”转型,山东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传统产业的“焕新”是重要支点。山东聚焦钢铁、石化等14个领域,推动老树发新芽。计划到2027年,实现传统产业整体跃升,重点行业先进产能占比超过6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75%,打造形成世界级先进钢铁、高端石化、先进铝业、现代轻工纺织产业基地,让“老字号”焕发新活力。这不是简单的升级,而是从里到外的“基因重组”,释放传统产业蕴含的新动能。
未来产业的布局彰显战略眼光。面向未来,山东将进一步巩固现有产业优势,瞄准人工智能、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前沿方向,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同时,着力构建“8+X”自主可控、先进安全的创新体系。计划到2027年,建成约30个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引育超过100名战略科技人才与产业技术专家,推出50个以上具有标志性的创新产品,全面优化“源头创新-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全链条生态。
产业链的协同是关键一招。山东还将积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支持“链主”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形成“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生动局面。同时,通过建设一批中试基地、训练场等公共服务平台,有效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加速科技成果走向市场。
黄河流域,齐鲁大地,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浪潮澎湃涌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正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展现经济大省的担当与作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济南日报·爱济南记者:范俐鑫 见习记者:李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