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防治新突破:从“癌中之王”到可治之症


在我国,肝癌曾因高发病率、低生存率被称为“癌中之王”。随着乙肝疫苗接种普及和诊疗技术进步,肝癌防治迎来重要转折——早期诊断率明显提升,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创新方案不断涌现,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双免疫联合”等前沿疗法为晚期患者带来新希望,部分患者生存期突破3年。今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微创治疗中心主任孟志强教授为广大读者深入解读肝癌防治最新进展。他指出,肝癌防治要多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推进早筛早诊,特别是对乙肝携带者等高危人群的定期检查;另一方面研发更多创新药物,探索更多联合治疗方案,如免疫治疗与介入、放疗等局部治疗的结合。
上世纪90年代,肝癌被称为“癌中之王”,这与乙肝病毒的高感染率密切相关。在乙肝疫苗尚未普及的年代,母婴传播和医疗条件限制导致我国乙肝感染率居高不下。那时的医疗水平有限,肝炎患者往往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癌的诊断更是困难,CT设备还很简陋,许多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常伴有消化道出血、腹水等严重并发症,生存期通常不足一年,生活质量非常差。
如今,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肝癌已摘掉了“癌王”的帽子。孟志强教授指出,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最重要的是乙肝疫苗的普及,从根本上降低了肝癌的发生率。其次是诊断技术的提升,超声、CT等检查手段让早期发现成为可能;最后是治疗方案的丰富,从手术到靶向药物,再到如今的免疫治疗,为不同阶段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现在即使是中晚期患者,通过综合治疗也有望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虽然免疫治疗改变了肝癌治疗格局并提升了晚期患者获益,但受限于肝脏特有的免疫抑制微环境,单一免疫治疗药物方案的疗效仍有局限,患者对长期生存和高肿瘤缓解的需求仍未满足。
近年来,“双免疫联合”方案为肝癌治疗带来新希望。例如,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也称“免疫双子星”,结合了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免疫治疗药物,协同突破肝癌的免疫抑制屏障。
CTLA-4抑制剂伊匹木单抗(Y药)主要作用于T细胞的启动和活化阶段,并有助于改善肝癌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而PD-1抑制剂纳武利尤单抗(O药)主要作用于T细胞的效应阶段,帮助激活后的T细胞识别、杀灭肿瘤细胞。两者的联合使用,覆盖免疫反应的多个环节,产生协同抗肿瘤效应。
日前,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的“免疫双子星”O+Y方案在国内获批,成为目前中国唯一获批用于肝细胞癌一线治疗的双免疫联合疗法。孟志强教授团队也深度参与了该方案获批所依据的CheckMate-9DW研究。这是一项全球多中心、Ⅲ期随机对照研究,探索“免疫双子星”对比两种标准治疗药物,用于晚期肝癌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研究显示,这种治疗方式的客观缓解率达到36%,中位生存期延长至23.7个月,38%的患者生存超过3年,而且安全性良好。这标志着肝癌治疗从最初的靶向药物,到免疫治疗,再到现在的“双免时代”,取得了显著进步。
预防始终是最经济有效的策略。乙肝疫苗接种已经显著降低了感染率,但肝癌的发生还与脂肪肝、酗酒等因素相关。孟志强教授表示,从病毒感染到肝癌发生通常需要数十年时间,因此我们现在采取的预防措施将在未来几十年显现效果。相信通过持续努力,肝癌将逐渐从“不治之症”转变为可防可控的慢性疾病,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的目标贡献力量。
- 实时讯息 肝癌防治新突破:从“癌中之王”到可治之症 04-26
- 实时讯息 国内首个基层 “呼吸慢病数字疗法中心”在津揭牌 04-24
- 实时讯息 A股定增一览:4家公司披露定增进展 04-23
- 实时讯息 六旬男子突发心梗急需手术,家属远在河南无法签字,急救团队电话征求意见后开启“绿色通道” 04-22
- 实时讯息 常喝高汤进补 小伙喝出痛风 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