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人被“云祭奠”4.3万次,网络祭祀乱象何时休 |新京报快评

随着网络祭扫方式兴起,该领域一些乱象逐渐涌现,引发社会关注。图/IC photo
给活人建网墓、设置“香火排行榜”揽财……随着网络祭扫方式兴起,该领域的一些乱象也引发了社会关注。
据《法治日报》报道,此前,“人还活着,却被网络祭奠4.3万多次”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在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人民法院发布的一起案件中,某平台未审核逝者信息真实性,导致一名在世女孩璐璐(化名)被创建祭奠纪念馆,其照片、个人信息被公开传播长达6年,累计访问量超4.3万次。
步入信息时代,网络祭扫作为传统祭扫方式的数字化衍生,本应成为跨越时空、承载人们无尽追思的温情纽带。但这一新兴的祭扫方式,如今也伴随着争议。“活人遭网络祭奠超 4.3 万次”,就是网络祭祀平台审核漏洞百出的写照。
活人信息被网络祭祀平台肆意曝光,不仅严重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与名誉权,更对其日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困扰。此类乱象,践踏了个人合法权益,也是对社会公序良俗的公然挑战。
与此同时,网络祭祀平台过度商业化的乱象,也需引起重视。如据报道,平台所谓的 “香火排行榜”,实则是诱导用户充值打榜的陷阱,虚拟祭品价格严重背离价值,高得离谱。部分平台甚至不惜采用消费抽成的手段,鼓励用户发展 “下线” 以谋取私利。
本该庄重肃穆的祭祀行为,竟沦为平台疯狂逐利的工具,扭曲了人们缅怀先人的初衷,让网络祭祀的神圣性消失殆尽。这些乱象,扰乱了市场秩序,也明显违反了价格法中关于 “明码标价” 以及 “禁止价格欺诈” 的相关规定,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追根溯源,网络祭祀乱象的背后,暴露出平台责任的严重缺失以及行业规范的滞后。部分平台在流量与利益的诱惑下,对用户上传的信息不加审核,任由虚假信息与侵权内容泛滥。
此外,作为新兴领域,网络祭祀目前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导致平台在运营过程中缺乏明确指导与有效约束。在利益驱使下,一些平台不惜突破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底线,将网络祭祀变成一场充满铜臭的闹剧。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网络祭祀也不能肆意妄为。事实上,面对这些乱象,相关部门也已经迅速行动起来。如民政部组织起草的《网络祭祀要求》民政行业标准就正在广泛征求意见。其中明确规定,网络祭祀内容必须健康、符合公序良俗,服务平台严禁提供封建迷信类虚拟祭品,同时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从源头上遏制相关乱象。
当然,要根治网络祭祀乱象,仅仅依靠行业标准还不够,也需多方齐心协力。平台应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加大对用户信息的审核力度,建立健全内容管理与投诉处理机制,对违规行为及时严肃处理。
监管部门需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对网络祭祀平台的日常监管,严厉打击侵权、欺诈等违法违规行为,形成强大的威慑力。
广大网民也应不断增强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自觉抵制不良祭祀行为,方能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祭祀环境。
撰稿 / 吴睿鸫(职员)
编辑 / 迟道华
校对 / 赵琳
- 实时讯息 交口街办开展清明节文明祭祀宣传活动 04-07
- 实时讯息 云南双江:“茶”上“云翅膀” 农户卖茶忙 04-07
- 实时讯息 20分钟涨了近150元,酒店“瞬间涨价”引质疑 04-07
- 实时讯息 活人被“云祭奠”4.3万次,网络祭祀乱象何时休 |新京报快评 04-06
- 实时讯息 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加快数智化转型 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