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中国合伙人》有感——于规则变革交汇处,绽放坚守突破之光
在一个周末,无意间刷到了《中国合伙人》这部电影,剧中三位主人公在时代浪潮中的拼搏与奋进,恰似激昂战歌,不仅叩响梦想之门,更让身为银行运营人的我,于规则与变革的交汇处,深刻感悟到坚守与突破的力量。在工作中每一项业务都在严格的制度框架内有序推进,不容丝毫马虎。然而,如同影片中的角色不甘于命运的既定安排,努力突破重围,银行运营人同样需在合规与创新、重复与突破、个体与协作的复杂交织中,寻觅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实现坚守与突破的完美融合。
破规立新,创新思维激发制度新活力。电影里成冬青在教学领域对“土味英语”教学法的精研与创新,将标准化课程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实践体系,这与运营工作本质相通。运营工作看似只是机械地执行规章制度,但真正的价值蕴藏在对规则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之中。日常业务中,“规则灰色地带”并不鲜见。当系统预警与客户合理诉求相冲突时,简单的“按章办事”往往难以化解难题。这就要求运营人具备“规则解构”的能力。曾有一次,在处理某企业客户的大额资金划转时,系统因短期内交易频繁触发预警。按常规,应立即限制账户非柜面交易并要求客户提供证明材料。但我没有草率行事,而是联动客户经理深入调查,发现企业因业务拓展,资金周转加速才导致这一情况。确认交易真实合规后,一方面指导客户补充相关材料,另一方面向上级部门反馈优化系统预警规则的建议。如此,既保障了资金安全,又避免因过度防控影响客户经营。更为重要的是,运营人要有“规则重构”的意识,将重复性的操作经验提炼为流程优化的智慧,借助数字化思维,推动传统业务向智能化升级。正如成冬青将个人经验升华为教学体系,运营人也应成为规则的“革新者”,赋予制度新的生命力。
执中守度,在安全与效率间谋平衡。电影里,王阳的灵活、孟晓骏的激进与成冬青的谨慎,构建起一种微妙且关键的平衡,恰似银行运营中的风险防控机制。运营岗位既是业务流程的“忠诚卫士”,又是客户体验的“贴心管家”,致力于提升服务效率。如何在两者间精准找到平衡点,是银行运营人永恒的考题。在工作中,过度强调合规易致业务僵化。当客户焦急万分地来办理业务却因资料不全受阻,单纯以“制度拒绝”,无疑会损害客户信任;而过度追求效率则可能埋下风险隐患。这就需要秉持“弹性风控”思维,灵活执行制度。对于高频低风险业务,简化流程提高效率;针对特殊业务,在“一次性”告知的基础上也要照顾到客户情绪,获得客户的理解。恰似影片中三人在磨合中寻得最佳协作模式,我们也需在风险与效率的持续博弈中,摸索出动态的平衡。
数智转型,从幕后支持到价值驱动。孟晓骏带回的国际化视野,改写了新梦想的发展轨迹,这与银行运营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转变如出一辙。过去,运营岗位常被视为“后台支持部门”,而在大数据、AI等技术浪潮冲击下,运营人正逐渐成为银行创新的“核心引擎”。我们手中的业务数据,蕴藏无限价值的宝藏。通过深度分析客户交易行为,能精准识别潜在风险;梳理高频操作痛点,可为系统优化指明方向;研究业务流程瓶颈,甚至能推动产品设计的创新变革。这种从“被动执行”到“主动赋能”的转变,让运营岗位从“成本中心”迈向“价值中心”,运营人也从幕后走向舞台中央,成为价值驱动的关键力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场荧幕上的商业传奇,激励着我在运营岗位上的坚守与突破。工作中每一次精准拦截风险、每一次优化升级流程、每一次大胆尝试创新,都是在为银行的稳健发展添砖加瓦。在规则与变革的双重考验下,我愿做坚守底线的“守护者”,更要成为突破边界的“开拓者”,于平凡岗位之上,书写银行运营人的不凡篇章。
作者:山西灵丘农商银行 张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