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加速消费驱动 下一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花落谁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3:06:00    

本报记者 黄永旭 北京报道

三年培育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区域经济格局迎来新变化。日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商务部《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支持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打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前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主要是打基础,现在提出深化建设,就是要让这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对国家整体提振消费发挥更大的作用。规模上要扩大,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更要扩大。”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陈耀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政策支持加码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成为首要重点任务,并且明确指出“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综合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提振消费”刻不容缓,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将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

记者注意到,自2016年国务院首次提出“积极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后,相关部委和地方城市都投入了极大关注。直至2019年10月,包括商务部在内的14部门发布《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定义和目标。直到2021年7月19日,商务部宣布,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以下简称“首批五城”),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经过数年培育建设,首批五城建设成果显著。3月25日,商务部扩消费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司长李刚表示:“三年多来,商务部会同相关部门,与五个城市一道,紧扣‘国际’,聚焦‘消费’,突出‘中心’,推动培育建设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李刚介绍,2024年,五个城市入境外国人比上年增长约一倍,占全国的约三成;离境退税商店数量占全国的约六成,离境退税销售额占全国的超七成。五个城市积极引入国际优质商品和服务,加强品牌培育,推动消费提质升级。目前,五个城市的中华老字号数量占全国近三分之一,消费品进口占全国比重超过一半。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商务部《若干措施》,支持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天津市、重庆市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推出包括积极推进首发经济在内的八项政策措施。

天津社会科学院经济分析与预测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微微表示:“《若干措施》可以理解为对首批五城前期培育政策的一个系统性的升级。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说,帮助释放了更大的政策空间和活力,对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具有很强的引导性。”董微微认为,此次政策支持的升级,包括对区域消费的带动作用的升级,国际性免税店的建设方面的升级。同时,“因为国际消费中心要紧扣‘国际’的定位,它不仅要促进境内的消费,还要对入境游客的消费起到更好的引领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特聘导师柏文喜表示,从“培育”到“深化”的调整,标志着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从试点探索阶段,进入全面深化阶段。这一政策升级不仅是对首批试点城市经验的总结与提升,更是为了在全国范围内优化消费布局,推动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锚。

推进首发经济

从现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来看,首批五城中,京津冀板块有北京、天津,长三角板块有上海,大湾区有广州,成渝经济圈有重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这些城市均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绝对中心。

为了支持首批五城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若干措施》首先提出了积极推进首发经济的措施,提出办好精品首发季活动,支持相关城市打造各具特色的首发活动品牌,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消费引领力。而且,要支持国内外优质品牌开展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为进口首发新品提供通关便利。打造一批全球新品首发地标,做强做优时装周、汽车展等平台载体。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开设首店,设立研发设计中心和地区总部,完善首发经济生态链。支持老字号品牌和新消费品牌跨界合作,打造更多新产品。不一定是以店铺的形式,还包括首展、首秀,这类形式对一些新兴的消费群体,特别是一些年轻的消费群体的吸引力是比较大的。

在全国范围内,上海首发经济独占鳌头。记者了解到,前不久上海刚刚发布了“首发上海3.0”政策,进一步优化全球新品首发环境,吸引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发首秀。事实上,自2024年出台“首发上海2.0”政策以来,上海首发经济蓬勃发展,影响力、带动力持续增强。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上海累计吸引超过3500个品牌举办首发活动,全年新增首店1269家。其中,全球及亚洲首店14家,全国及内地首店202家,高能级首店合计占比17.02%,同比2023年增长28.6%,数量与质量均稳居全国首位。

而作为大湾区的重要增长极,2024年广州市出台了“首发经济16条”,支持企业结合城市地标性建筑、岭南特色城市景观,作为首店品牌、首发展示载体。全年吸引超400家国际国内品牌首店落户,首店数量年均增长25%。

区域增长引擎

当初,第一批五个城市获批之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金字招牌,成为各大城市竞争中的新增项目,各大城市为了打赢“入围赛”各显其能。彼时,全国申请入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超过20个,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和成都、天津、武汉、苏州、长沙、西安、青岛、大连、郑州等二线城市,都相继提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相关培育支持政策接连出台,令人目不暇接。

如今,首批五城培育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将进入新的深化建设阶段。在此背景下,关于下一批入围城市的讨论更加热烈,多个重点城市殷切期盼。

“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人群的消费力是显著的,而且对周边的辐射和影响能力很强。”董微微分析表示,现有五城市的城市定位和能级足够高,因此,要想入围第二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必须从城市能级、人口基数、消费能力、国际知名度、交通便捷度等多个方面努力,“从内需的角度,这样的城市无论人口资源、商贸流通,都应该是重要的枢纽节点城市”。

事实上,申请入围“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热度不减,各大城市间的竞争依然激烈,且有多个城市实力出众。2024年深圳、成都、苏州三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下简称“社零总额”)均突破万亿规模,消费能力、市场规模等方面极具竞争力。其中,深圳社零总额连续两年实现破万亿,达10637.70亿元;成都实现社零总额10835.3亿元,比上年增长3.3%;苏州实现社零总额10043.7亿元,比上年增长4.8%,成为第七个跻身万亿消费的城市。另外,武汉、长沙、郑州中部三城,虽然社零总额不足万亿,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均高于4%,展现出巨大的消费潜力。其中,2024年,武汉市实现社零总额7931.87亿元,比上年增长5.3%;长沙实现社零总额5797.71亿元,同比增长4.2%;郑州实现社零总额5884.6亿元,同比增长4.7%。

“在众多候选城市中,深圳是最值得关注的。”柏文喜认为,深圳市社零总额突破万亿,消费市场规模巨大。而且,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具备较强的国际吸引力和消费环境。陈耀则表示:“首批五城中,东部沿海有四个,西部地区有一个是重庆,它们都对应着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从全国均衡发展和布局来看,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还缺少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也需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和辐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