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90后考古工作者讲述红山文化 揭开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之谜
听90后考古工作者讲述红山文化
揭开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之谜
8月28日下午,宣化郑家沟遗址考古项目执行领队龚湛清带领发掘、研究团队,早早等候在郑家沟遗址发掘现场。见记者到来,他一边详细讲解遗址发掘情况,一边带记者向坡顶一号积石冢所在位置走去。来到一号积石冢发掘现场,层层的石护墙与交错排列的祭祀坑,见证着被黄土掩埋了数千年的古老文明,也见证着这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何一步步成长为真正的考古工作者。

8月28日,龚湛清讲解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摄
从尚义四台遗址到宣化郑家沟遗址,龚湛清这位毕业于吉林大学的90后硕士研究生,扎根燕赵大地从事考古工作已有六个年头。“能参与并主持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是荣幸,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龚湛清说。
何为积石冢?它里面藏着什么?积石冢的发现有何意义?面对记者一连串的疑问,龚湛清为我们一一解开答案。
“所谓积石冢,其实就是红山文化晚期先民们用石块堆砌而成的古墓群,接近后世的陵园,埋葬有聚落中的重要人物,并开展一些祭祀活动。”在龚湛清的引领下,记者绕着面积近1500平方米的一号积石冢走了一圈,初步印象是其周边地形地貌十分特殊,三面环山,一面向水,与周边山势浑然一体,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让人深深震撼。
跟随他的脚步,记者看到整个积石冢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乍一看好像很乱,但其实颇有讲究。积石冢以“中心大墓”为核心进行营建,划分墓葬区与祭祀区,最终形成三级台阶状结构,每级外围均有石块平砌而成的石护墙,防止土台水土流失,历经千年而不倒。
“积石冢的石护墙长边位于东侧,短边位于西侧,南北为两条斜边。整体由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最外侧的石护坡采用了土石混合与分段砌筑的工艺。平面整体呈梯形,显示了张家口地区积石冢的独特之处。”龚湛清介绍。
“除了积石冢整体的建筑布局,冢内墓葬间的排列顺序也是红山文化积石冢的研究重点之一。”龚湛清说。积石冢的“中心大墓”旁,有多座墓葬,无论埋葬时间早晚,均分布在“中心大墓”两侧,绝不逾位,呈现出人群内部的等级分化。
走进郑家沟遗址文物库房,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陶、玉、石等数百件(套)文物标本静静陈列着。龚湛清指着一件玉器说,这是玦形玉龙——它熊首龙身,弯曲如玦,光润莹透,古朴精美,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它出土于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内,是“藏玉于冢”现象的典型实例。
库房内摆放的另一件文物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是‘彩绘熊首泥塑’,经研究发现,它的制作工艺包含塑形、铺设彩色石块、涂刷白灰地仗层及彩绘等多道工序,我们对其表面曲面荧光测试后发现,有钙、铁、锰、钛等化学元素,说明这件彩绘可能有白、红、黑等颜色,这在那个时期难得一见。”龚湛清说,相关专家认为“彩绘熊首泥塑”的发现,不但与辽西地区“女神庙”中的“熊泥塑”残块相契合,也与黄帝部族“有熊氏”相关联。这再次将“红山文化与黄帝部族”这一关键问题引入学术讨论的视野,为实证中国古史传说时代提供了物质文化基础。
“以往主要在辽宁和内蒙古等地发现红山文化相关遗存,但近几年通过我们的考古调查工作,在张家口地区发现了数量众多、规模宏大的积石冢群,将红山文化人群分布范围由原来的20万平方公里扩大至现在的30万平方公里。”龚湛清说,红山文化晚期人群是如何从东北向西南迁徙至张家口地区的,将是他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课题。(河北日报记者 史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