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回响:二十年前的高原记忆
20年的风染白了鬓角,却未曾吹散拉萨河谷那片明亮的阳光。看到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消息,不禁想起20年前那个初到拉萨的清晨,恍惚看见那辆穿行在5000米山口的大巴。经幡在窗外猎猎,车厢里的笑声混着缺氧的喘息,早已沉淀为记忆里一坛甘洌的青稞酒。

2005年初秋,风染了些微凉,我们这支艺术团便迎着晨光踏上了高原。以中央民族歌舞团为班底,邀请一众知名舞台艺术家,人人揣着满心郑重。行囊里不只有行头和乐器,更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祝福。为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大庆而来的这趟远行,用艺术架起心与心的桥梁。
初见布达拉宫,红白宫墙自云端垂落,宛若神灵抖落的袈裟,每块砖石都浸着岁月的沧桑。抬头时忽然懂了“仰望即信仰”——不是刻意敬畏,是灵魂被宏大托举的战栗。转经道上,朝圣者的身影伏成流动的诗。我们跟着向导抚过玛尼石,那些被千万双手磨亮的石头,低诉着千年祈愿。刘伟老师用京腔对转经的老阿妈道“扎西德勒”,老人的笑容如经堂酥油灯,暖意直淌进心底。这份跨越语言的善意,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站在金顶,风裹着经筒嗡鸣掠过,远处雪山在云里隐现,脚下宫殿稳如磐石。
西藏人民会堂的灯亮起时,空气里凝着细碎的星光,千百颗心在靠近。舞蹈演员们拉开了序幕,他们身着艳丽舞裙,踩着鼓点旋转变换,裙摆扬起时恰似高原绽放的格桑花。可谁都知道,每一个轻盈的转身背后,都是与缺氧的无声对抗。有演员跳完一段群舞,刚迈到侧台便扶着栏杆大口喘气,吸氧管仓促地凑到唇边,胸口起伏得像揣着不安分的鼓。可当旋律再次响起,他们抹了把额头的汗,又挺直脊背踏上舞台,旋转、跳跃,每一个动作依旧精准有力,仿佛方才的缺氧疲惫从未存在。台下观众看得分明,掌声如潮水般一次次涌起,其中既有心疼,更有深深的敬意。郭瓦·加毛吉的藏歌里,带着浓浓的雪域气息,引发台下共鸣;曲比阿乌的《情深意长》带着山野索玛花的味道飘荡;姜昆和戴志诚的相声逗得全场欢笑,一句生涩藏语“我们缺氧但不缺热情”,让掌声似要掀翻屋顶。那晚,哪是演出,是藏汉等各族同胞千百颗心围坐一堂,用歌、用笑诉说心声,民族歌舞艺术之花在雪域绚烂绽放,无比夺目。
演出的余温尚未消散,带着与拉萨同胞的情谊,艺术团分赴各地。往山南去的路上,藏族向导自豪地介绍:“看呐,前面就是雅砻河谷,再往前那山巅上便是雍布拉康,是西藏文明的发祥地。”到了雍布拉康脚下,不知谁先开了嗓,歌声便漫开了。周伟老师即兴编起快板:“雅砻河谷水弯弯,青稞熟了金灿灿。”韵脚裹着河谷的风,把山光水色全串成了活的句子。山脚下孩子追着车跑,手里的小国旗红得耀眼。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赤诚,在各族人民心中同频跳动。
山南的夜来得早,月光给寺庙金顶镀上银辉,静得能听见经幡飘动。歌唱家马文娥要担任主持,为了不打扰他人,她躲进洗手间对着墙壁轻声练习,手势起落,声音压低。洗手间灯光昏黄,瓷砖上她的剪影却格外坚定,直到天边泛白。次日登台,她的声音清亮得像山涧晨露,谁也看不出竟浸泡了整夜的执着。这是敬业,更是对藏族同胞的尊重。后来团里说起这事,饭桌上领导举着酥油茶碗:“这才是真的‘台上一分钟’,敬这份专心。”
林芝的记忆总裹着层雾。翻米拉山口时,5000米海拔下,大家裹紧外套在经幡下合影。车再往前开,钻进原始森林里,雾气像纱巾绕着树,有人说像瑞士,曲比阿乌说:“比瑞士多了神灵气。”
如今20年过去,姜昆老师鬓发更白,王莹依旧笑靥如花。我们偶尔相聚,仍会说起那趟高原行:布达拉宫的金顶、米拉山口的风、演员侧台的吸氧管、洗手间的那盏灯……这些片段仍在记忆里闪光。那些日子被高原阳光浸透过,连回忆都带着暖烘烘的温度,哪怕再过20年,指尖一碰,依旧是热的。
有些旅程,从来不是去了又回,而是把一部分自己永远留在了雪域,又将高原的风与光,妥帖地带在身边。20载岁月流转,高原的风仍在传递着这份情谊。一如高原上的经幡,每一次吹动,都是民族团结最美好的祝福,在岁月深处,久久回响,诉说着西藏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来源:工人日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
- 实时讯息 雪域回响:二十年前的高原记忆 09-14
- 实时讯息 激活乡村振兴的“青春引擎” 08-27
- 实时讯息 免费入园!鄂尔多斯野生动物园!时间→ 08-26
- 实时讯息 昨天在庆祝大会上发言的莫啦,我们找到了! 08-22
- 实时讯息 格桑花开映山河 团结奋进新征程 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