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公赐烧猪,万人盆菜宴!深圳这个庙会从早吃到晚
3月31日,宝安西乡北帝“三月三”庙会迎来巅峰时刻,从晨光熹微到灯火璀璨,一场贯穿全天的舌尖盛宴与文化狂欢在此上演。
数万市民与游客循着香气汇聚,在烧猪的焦香、盆菜的浓郁与平安包的甜香以及老街的美食小店中,品味岭南民俗的千年底蕴,感受传统节庆的热烈与温情。
晨光里的“阿公赐福”,暮色中的万人盛宴
上午九时,西乡真理街两侧排起长队,几十头油光锃亮的烧猪整齐陈列,金黄脆皮在阳光下泛着诱人光泽,肉香随风飘散。
作为庙会的重要传统环节,“阿公赐烧猪”承载着“祈福纳祥” 的寓意。工作人员将烧猪肉片分发给市民,老人们接过时总会念叨“食咗阿公肉,平安又健康”。

社区老人介绍,这些烧猪极其讲究“选猪要过二百斤,炭火必用荔枝木”,烤制时需不断扫油、调整火候,方能成就“皮脆如纸、肉嫩多汁”的口感。
等到夜幕降临,西乡河两岸则化作璀璨长街,1600余席大盆菜沿街依次排开,近两万人围坐共享这道岭南传统美食。
大盆菜层层堆叠的食材象征“富足圆满”,鲍鱼虾蟹、鸡鸭牛羊、菌菇时蔬等十余种食材在秘制高汤中交融,香气蒸腾间,街坊邻里的欢笑声此起彼伏。

78岁的社区长者吴婆婆揭开大盆菜:“我年轻时参加庙会,盆菜里只有萝卜、豆腐、猪肉,如今食材丰富了,但每层菜要按‘荤上素下、贵重居上’的规矩摆,一点不能乱。”
她指着盆菜中最上层的鲍鱼说,“以前这是‘贵人菜’,现在家家户户都能吃,日子越过越有‘盆’味了。”
负责分菜的志愿者、95后林女士则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盆菜:“我们家的盆菜高汤用老鸡、猪骨、瑶柱熬足8小时,连萝卜都要选本地萝卜,吸饱了汤汁才够甜。盆菜不是乱炖,是老祖宗的智慧——把所有好东西聚在一起,就是团圆。”

全天候的味蕾漫游,网红街区串联古今风味
除了这两大“重头戏”,作为庙会核心区域的西乡老街本身就是一座“活的美食博物馆”。
青石板路上,三十年老字号“阿叔牛杂”飘出醇厚的汤底香,老板阿叔正用长夹翻动着牛肠、牛肺,铁锅里的萝卜吸满汤汁:“我1995年就在街口摆摊,那时候庙会散场,街坊们总爱来一碗牛杂暖身子。现在汤底还是用牛骨、八角、香叶熬足4小时。”
隔壁的“全利饼屋”飘来咸蛋黄与杏仁的香气,玻璃柜里整齐放着鸡仔饼、老婆饼,老板娘戴着白手套整理包装:“我们的饼皮还是手工揉制,酥皮要叠12层,比机器做的多了份‘手温’。很多人专门来买平安包同款杏仁饼,说这是‘记忆里的西乡味’。”
老街转角处,新设的网红餐饮店与老字号相映成趣。“茶寮里” 的玻璃窗上贴着北帝庙飞檐的剪影,店主将传统钵仔糕与鲜果、椰奶结合,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西乡街道文体中心负责人陈华明随手拿起了一枚印有北帝宝印的平安包。在他看来,烧猪、盆菜、平安包,这些食物早已超越了充饥的功能,它们是民俗的载体,“烧猪的油脂里凝固着古代宗族共食的记忆,盆菜的层叠中藏着岭南先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平安包的甜香则是老百姓对‘岁岁平安’最朴素的向往。”
除了岭南地区传统的粤菜、客家菜、基围菜的味道外,这些年西乡还在庙会里增加了特色美食街,来着全国各地的非遗传统美食竞相展示。无论市民来着哪里,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家乡的味道。
随着深中通道开通,这场传承五百年的民俗盛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粤港澳大湾区居民参与,成为联结地域的文化桥梁。

南方+记者 苏国锐
【作者】 苏国锐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 实时讯息 青岛机场清明假期预计运输旅客18.9万人次 04-03
- 实时讯息 力压深圳、暂居全国第一!贵阳凭什么? 04-03
- 实时讯息 岚皋交警:坚守清明 铺就祭扫英烈“平安路” 04-02
- 实时讯息 有量化,无牛市 04-02
- 实时讯息 清明小长假,阜阳铁路加开直通旅客列车4对 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