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探寻山城“绿色动脉”⑤|从“钢筋森林”到“生态堡垒” 山城建筑何以向“绿”生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6 11:24:00    

错落有致的山城褶皱里,一栋栋“会呼吸”的建筑拔地而起:外墙爬满绿植的“生态堡垒”、能自动调光遮阳的智能大楼、近零能耗的公寓……

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之一,重庆正以建筑为载体,在山水间勾勒出全域绿色的生动画卷,为超大城市低碳转型提供鲜活样本。

重庆来福士实景。凯德供图

01

从“选择题”变为“必答题”

政策“刚柔并济”激活绿色动能

在城市建设的绿色转型浪潮中,重庆迈出关键一步。

日前,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发布《2025年全市绿色建筑与节能工作的通知》,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竣工阶段绿色建筑占比须达100%,并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目标锁定为30%以上。

这标志着山城建筑行业正式步入“全绿时代”,绿色建造从可选项转变为必选项。

为此,重庆形成设计审查—能效测评闭合管理,“十四五”以来,建成绿色建筑16862.36万㎡,新增高星级绿色建筑2039.13万㎡。

政策刚性约束下,市场化激励机制同步发力:作为全国首个全省域覆盖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重庆推出各类“绿色建筑贷”,为绿色建筑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中国银行渝中支行组建银团,为重庆来福士发放40亿元绿色建筑贷款;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城市更新基金投向绿色建筑重点领域提供金融服务;中国建设银行重庆分行推出“绿材融”绿色金融产品,企业相较传统销售资金回笼缩短15~20天,截至目前,累计为重庆市建材企业办理“绿材融”业务超过2亿元。

在政策刚性约束与市场化激励形成协同效应后,重庆把目光投向存量建筑的绿色化改造,一场关于既有建筑的“绿色革命”悄然启幕——

重庆创新“政府引导、市场推动、财政激励”工作思路,推动既有公共建筑由单一节能改造向绿色化综合改造升级。

“推进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一方面可节约大量社会能源,带来成规模的节能收益,另一方面,将进一步促进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助力有序推动‘双碳’目标实现。”重庆市住房城乡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此背景下,不少大家耳熟能详的建筑正在悄悄“变绿”。

今年初,位于江北区的重庆科技馆顺利通过重庆市既有公共建筑绿色化示范改造项目验收。该项目按照绿色、低碳、经济适用的要求,建立了绿色化改造技术体系。

重庆科技馆。重庆市住建委供图

据测算,项目改造完工后,综合采用江水源热泵空调系统、光伏发电系统,并配套建设室外“光伏发电科普展示平台”,可再生能源利用率达到72%,年节电量达到155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达814吨,减碳率将达到33%。

这种刚柔并济的制度创新,正成为山城递给全国的绿色名片,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转型提供着可复制的政策范本。

02

从“单点创新”到“系统集成”

技术“量体裁衣”破解山地密码

当政策体系为绿色建筑筑牢制度根基,山城特有的立体地形与湿热气候,又倒逼出一场针对性极强的技术革新之旅。

重庆高新区金凤园区北侧,总用地面积85385平方米的金凤实验室通过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等各种被动式节能手段与建筑围护结构高效节能技术相结合建造而成的二星级绿色建筑。

该建筑在常规环境下,无需通过供暖和空调降温的方式,就能使冬季和夏季的室内温度能达到舒适效果,因而也是一座“会呼吸的大楼”,使用该种新技术后,各楼栋能耗降低2%至4%。

在两江新区翠渝路,被金竹、常春藤覆盖的“重庆房子”堪称节能典范:夏季植被茂密时,外墙温度降低5-8℃,阻挡60%太阳辐射;冬季落叶后,阳光透过枝桠入室,形成天然“气候调节器”。

呼吸式绿色植物遮阳外墙的运用,垂直绿化设计从地面延续到屋顶,让建筑藏在园林中间;植物冬枯夏长,使建筑立面富有变化,成本低廉而有效。

更巧妙的是,建筑利用山坡地势设计“L”形风道,引导穿堂风让室内更加凉爽舒适。根据测算显示,“重庆房子”通过为建筑穿绿衣以及地道风系统、架空通风系统、雨水回收系统,每平方米可以比一般的节能建筑多节能40%到50%。

主动式技术创新同样亮眼——

在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南部顶面热致调光玻璃可根据温度和太阳光照强度的变化自主调节,实现遮阳控制,能有效减少室内空调能耗,成为“夏季遮阳伞”。

重庆江北国际机场T3B航站楼室内场景一角。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谢鹏飞

“经过我们测算,全年节约45万度电,能耗降低3%。”重庆禾维科技有限公司销售副总曾科说。

这样的“防晒”模式同样应用于保税港综合产业孵化楼、渝北区人民医院门诊大厅、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图书馆外墙等。

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为绿色建筑装上“智慧大脑”。

重庆首个近零能耗+装配式示范项目重庆国际生物城配套公寓工程项目7号楼打造智慧能耗管理系统,统筹管理建筑各分项、各类别的能耗,并自动收集、分析各项能耗数据,通过优化运营过程中的能耗表现实现近零能耗的目标,每年的终端能耗量可节省32.5kWh/平方米。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重庆正以“量体裁衣”的技术创新,将山地特色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03

从“建筑节能”到“城市共生”

全链“协同进化”构建绿色闭环

当技术创新让建筑与自然实现智慧对话,重庆并未止步于此,而是将绿色理念向上下游延伸。

在中冶建工绿色建材中试及转化基地,3条混凝土生产线采用低碳环保生产工艺,配备全自动智能化、绿色环保生产设备,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废渣“全利用”。同时,运用数字化管控手段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实现了“低能耗、高产出”目标,年产能可达200万方。

中冶建工绿色建材中试及转化基地建设项目。第1眼TV-华龙网首席记者 李文科 摄

在绿色建材实现低碳化、智能化生产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绿色环保、高效智能的装配式建筑站上“风口”。

所谓装配式建筑,就是把传统的“工地作业”大量转移为“工厂作业”:楼板、墙板、楼梯、阳台等建筑构件配件先在工厂里制作好,再运到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安装即可。简而言之,造房子就跟搭乐高积木一样,既高效、可靠,又绿色、智能。

重庆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装配式建筑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建造方式,更带来了行业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改变了工地的环境,实现了绿色施工,还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以位于涪陵李渡新区CBD的中科大厦为例,这座高26层的大楼,其装配率超过80%,是重庆目前装配率最高的建筑之一。得益于新技术的应用,其碳排放减少10.48%、混凝土用量减少48%、降低污染80%以上。

涪陵区首个装配式建筑——中科大厦。涪陵区委宣传部供图

老旧小区改造中,绿色理念与社区更新深度融合。

渝中区医学院路小区以“宁静小区”为目标,综合运用透水路面、静音雨棚、低噪电梯等技术,声环境达到国家I类标准,返住率显著提升;

江北区观音桥洋河星光片区启动老旧小区改造“手术”,提升环境与设施系统方面,改造雨污分流,解决污水横流现象,同时新增公厕、垃圾站等;

从政策创新到技术突破,从产业升级到社区治理,重庆以“山城”的韧性与智慧,让绿色建筑从单一项目走向全域实践。

随着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100%绿色化”目标临近,这座立体山城正以绿色建筑为支点,撬动城市发展的全面低碳转型。

来源 第1眼TV-华龙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