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宝安居全国第二!2025赛迪创新百强区发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21:53:00    

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李丹

3月31日,赛迪顾问正式发布《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报告,宝安区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二

据悉,赛迪顾问作为国家级智库机构,直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本次评价构建了包含“创新生态、创新动力、创新主体、创新成果”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全国除直辖市、国家级新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外的地级市市辖区创新能力开展了全面评价,并基于统计数据及赛迪产业大脑,形成了2025年赛迪创新百强区榜单。

赛迪顾问指出,赛迪创新百强区(2025)是创新成果产出的主要空间,其创新主体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科教投入水平持续加强、科技服务业主体显著增加。

近年来,宝安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的沃土,通过打造科技企业梯队、升级创新产业空间等举措,促进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优质创新型企业主体的引进和培育,是城区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抓手。近年来,宝安坚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数据显示,2024年,深圳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6家,总数1025家。其中,宝安区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9家,全市第二;市专精特新企业86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1015家,全市第一。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小巨人”277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396家,创新型中小企业5524家。

不止于此,宝安还拥有“四上”企业899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73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298家、创新型中小企业4511家,均为全市最多。尤其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连续8年居全国县区之首,国高企业密度是粤港澳大湾区平均密度的15倍。

政策的支持和引导在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科研经费投入方面,2024年,宝安区R&D研发经费为177.6亿元,总量全市第三。依托于科技企业、人才团队、金融资本、科技服务等多元创新要素的充分集聚和互相碰撞,宝安区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已经成为中国创新成果产出的主要空间。数据显示,2024年,宝安区规上企业研发投入总额占比约97%,推动专利授权量达3.9万件,居全市第一。这些数字背后,是宝安区对创新的坚定信念和持续投入。

此外,2024年宝安区创新平台加速涌现,新增9家国家级平台,总数达15家,居全市第三,各类平台总数795个。发挥华为云(宝安·前海)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万华化学研究院等产业创新平台“大平台、总链长”的资源集聚和带动作用,形成7个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成前海深港等18家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为企业规模生产提供中间试验、工艺验证、试生产等公共和半公共服务。创新平台赋能宝安产业高质高效发展,形成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湾区“科研经济”新阵地初步显现。

2025年,宝安区提出以“十新”加快推进宝安各项事业全面向新。如何持续提升创新能力,壮大经济发展“新能”?宝安要不断完善创新发展服务体系,促进各类企业竞相发展;强化创新平台产业赋能,全面提升区域创新能级;持续优化一流创新环境,全力建设产业创新高地,积极融入深圳科技创新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实现应用创新向源头创新拓展、单一创新向联合创新升级、竞争创新向共享创新转变。

图源:受访单位提供

编辑:黄晓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