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神境撷影:张弛艺术中高原圣地的灵韵交响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3 14:14:00    

在当代艺术的解构浪潮中,张弛的创作宛如一条独特的脉络,牵系着西藏与尼泊尔这两片充满神秘魅力的土地。她以画笔剖开地理景观的皮相,直抵人类精神原乡的深层肌理,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两侧构建起两套互为镜像的视觉哲学体系——西藏的"神圣流浪"与尼泊尔的"诸神凝视",共同编织出关于存在本质的终极叩问。

西藏:流浪于神圣原乡的心灵行旅

张弛笔下的西藏,是一场心灵的流浪之旅。张弛的西藏之行,成为她创作灵感的富矿。旅程伊始,清晨的濛濛细雨中,她踏入塔尔寺。恰逢农历七月十五日,寺内寺外人山人海。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张弛初尝高原的滋味,徒步去餐厅的斜坡路,让她小试了高原心跳加快的感觉。这最初的不适,却也成为她对这片土地独特感知的开端。

张弛在西藏聂拉木通拉山

《高原霞晖》以色彩的大胆碰撞,展现出高原在霞光下的雄浑与温情。这种色彩的灵感或许正源于列车上的所见。朝霞染红天际,朝阳照亮山川,雪峰闪耀着金色曙光。列车从西宁开往拉萨,沿途原生态草原充满勃勃生机,张弛在列车上感受着高原的光影变幻,明暗交织的色块,似是流浪途中光影的瞬息变幻,那暖黄与深灰的交融,如同她在高原上心境的写照,既有对未知的敬畏,又有对温暖的渴望。

张弛 高原霞晖 61cm×46cm 纸本设色1996

当布达拉宫的阴影漫过视网膜,艺术家以身体为介质开启了现象学意义上的"祛魅-复魅"双重进程。《布达拉宫》以水墨的写意之笔,将这座神圣宫殿的庄严与神秘娓娓道来。在布达拉宫前,张弛趁着入宫参观前的间隙,边听导游讲解边画速写。布达拉宫最初为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而建,17世纪重建后成为历代达赖喇嘛冬宫居所及西藏政教合一统治中心。这段历史在她耳边回荡,她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塑造出建筑的立体感与历史厚重感,传递出藏地宗教文化的深邃内涵。此时,她在高原上的流浪,是对心灵归宿的探寻,是在神圣氛围中对自我的审视与升华。这种自觉的感官僭越,则是将高原反应引发的生理震颤转化为形而上的视觉震颤。而她用水墨对历史叙事的主动消解,恰似本雅明笔下"灵光"的当代显影,将政教合一的权力圣殿还原为光线与质量的纯粹关系,使画作获得阿甘本所说的"当代性"——不是记录时代,而是通过断裂与时代保持辩证张力。

张弛在布达拉宫写

张弛 布达拉宫 46cm×54cm 纸本水墨 1996年

高原反应是这段旅程的插曲,却也深刻影响了她的创作感悟。列车上虽供氧,但张弛仍渐渐感到不适,越过唐古拉山后头痛欲裂。在那曲站,她犹豫后还是下车拍照,之后头痛加剧。吃了高原安后仍疼痛难忍,一夜无眠。这种对生命脆弱的切身体会,让她在描绘西藏时,更能捕捉到高原稀薄空气下生命的坚韧与脆弱,以及大自然的庄严肃穆与勃勃生机。她的画作让观者感受到,流浪于西藏,是在原生态的环境中,聆听天地的声音,放下尘世的纷扰,追寻自由灵魂的过程。这种流浪不是身体的漂泊,而是心灵在神圣原乡的深度跋涉,在山川、寺庙、信仰的交织中,体悟生命的真谛。

张弛 云霞万里 39cm×140cm×2 纸本设色 2024

尼泊尔:诸神高峰下的敬畏与赞叹

如果说西藏系列是水平向度的精神游牧,那么尼泊尔创作则构建出垂直向度的神学坐标系。相较于西藏的神圣流浪,张弛眼中的尼泊尔聚焦于“诸神高峰”的独特意象。她两次前往尼泊尔的经历充满波折,却也带来了别样的创作契机。

张弛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写生

张弛在尼泊尔卡博拉写生

第一次去尼泊尔,飞机降落时起落架没放下,看到跑道后突然升空,飞机颠簸,机舱内弥漫着油焦味,绕着喜马拉雅山脉兜了一圈后才重新降落。这有惊无险的经历,却让她因祸得福,近距离看到了壮美的喜马拉雅山脉。《雪峰晨曦》与《雪峰夕照》中,对雪峰光影的细腻刻画,或许就源自这次惊心动魄的空中视角。晨曦中的柔和暖光,夕照下的金黄余晖,将雪峰装点得如梦如幻,仿佛是诸神的居所,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息。

张弛雪峰晨曦50cm×61cm 纸本设色1998

张弛 雪峰夕照46 cm x 54 cm纸本设色1998

第二次去尼泊尔,正逢大暴雨冲断山路,只能改乘直升机。在直升机上,她望着远方喜马拉雅山脉像一条玉带横跨在空中,天空中变幻无穷的云层,壮观的景色震撼人心。当时虽处于雨季,山脉藏在云雾里时隐时现,但傍晚绚丽的晚霞、绿色丰茂的山林、梯田和橘红色的楼房,构成了美不胜收的画面。《卡博拉晨曦》《卡博拉之晨》中展现的尼泊尔山间湖泊地区的宁静与美好,可能就受此启发。平静的湖水、翠绿的山林与远处的雪峰相互映衬,构成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在诸神高峰庇佑下的人间祥和。

张弛 卡博拉晨曦 32cm×41cm 绢本设色1998

张弛 卡博拉之晨 41cm×53cm 纸本设色 1999

在描绘尼泊尔的画作中,张弛将自然景观与神秘的宗教氛围相融合。她笔下的山峰,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高峰,更象征着诸神的崇高与威严。这些灵感,或许也来自于她在尼泊尔旅途中对当地宗教文化的观察与感悟。她的画作让观者能感受到,在尼泊尔这片土地上,人与自然、人与神灵的紧密联系,以及对大自然雄伟壮丽的顶礼膜拜。

艺术交融:跨喜马拉雅的艺术现象学

张弛对西藏和尼泊尔的创作,虽视角不同,但都源于对自然、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她的作品中,西藏的流浪精神与尼泊尔的诸神高峰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宏大的精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人们能感受到生命的渺小与脆弱,也能领悟到在自然与信仰的怀抱中,心灵所获得的宁静与力量。

张弛 凛凛冰峰 55cm×67cm 纸本水墨 1996

张弛 雪域云雾 46cm×54cm 纸本设色 2008

从艺术风格上看,她融合了东方水墨画的写意神韵与西方绘画对光影色彩的表现技法。在西藏系列中,水墨的运用增添了神秘悠远的意境;而在尼泊尔系列里,色彩与光影的结合更凸显出自然景观的震撼力。这种艺术手法的交融,使她的作品既有东方文化的含蓄内敛,又有西方艺术的直观冲击力,形成独特的以喜马拉雅为母体的原生视觉语言魅力。

张弛 雪域朝晖 55cm×67cm 纸本设色 1998

张弛的创作不仅仅是对两地风景的艺术再现,更是对其精神内核的深度挖掘与呈现。通过她的画作,我们仿佛能跟随她的脚步,在西藏的高原上流浪,在尼泊尔的诸神高峰下仰望,在艺术与精神的双重维度中,探寻生命的意义与价值,领略那超越地域与文化的心灵震撼与美感。而那些旅途的日常细节,无论是高原反应的折磨,还是飞行途中的惊险,都成为她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养分,让她的作品更具深度与温度,诉说着那些藏在风景背后的动人故事。

艺术家介绍

Artist Introduction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