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主力什么意思(股票市场中的主力和庄家到底是谁)
在A股市场,许多股民谈起个股的涨跌起伏,最喜欢归咎的原因莫过于主力、庄家的流入流出动向,仿佛这一切才是股市投资的真谛所在。
如果确实如此,那么这些传说中的主力或者庄家到底是谁呢,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神通,以至于能够在市场博弈中,让广大散户朋友们屡屡吃瘪遭受算计呢。关于这一点,遗憾的是没有几个人能解释得清楚,很多东西只是以讹传讹,存在于大家的臆想之中罢了。
按照通常的逻辑,从持股体量及影响力来讲,能够名副其实担当“主力”二字的,毫无疑问应该是上市公司排名前几位的大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然而,大部分大股东出于主导控制权或战略投资的目的,基本都是长期持有者,有些甚至是雷打不动的永久持有,直接参与二级市场交易的情形比较少,很难称之为股价频繁兴风作浪的根源。并且按照现行规定,持股占比在5%以上的大股东即使有增减持举动,也必须向大众进行公告,其操作基本上没有什么神秘性可言。例如南非大广东减持腾讯、巴菲特减持比亚迪都是一张张公开的明牌,又有多少股民真正把他们当作主力动向去看待呢。甚至包括腾讯、平安等上市公司自身的回购行为,在去年弱势的环境下,压根都未引起任何的市场波澜,试问还有谁比上市公司自己更有充当“主力”的资格呢?
还有人说有些股票的上涨纯属基金抱团所致,现实中的基金等投资机构就是主力、庄家的化身。这样讲其实也有问题,因为基金等机构同样需要每季度公布持仓,底牌一样非常透明。可能有人会说公布数据的时效性比较滞后,比如他1月份建仓,你可能4月份才知道,又有什么意义呢。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很多时候基金建仓之后并不是马上就涨,公布持仓后的价格比建仓成本还低的情况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很多时候机构由于资金体量大,建仓往往持续了很长时间,并不是在某一个时间节点一次性完成的,散户完全有可能通过暗中跟踪观察,拿到与基金差不多成本或者更低成本的筹码。
既然前两类貌似都有点不像,许多人心中还有第三个候选人——神秘且无处不在的游资。大家十分醉心于各种连拉涨停、短期暴富的游资神话,它们也因此极具传奇色彩,广受众人的敬畏与羡慕,似乎无所不能的它们就是幕后真正的庄家。然而,如果冷静思考一番,游资的体量虽然相对于散户可能显得比较庞大,但与真正的大股东、基金比起来,依然只是一个小块头,凭借这种体量很难在池子里翻出太大的浪花,充其量也就是一个聪明的大散户而已,谈主导市场真心还不够格。
兜了一圈,既然上述实力派都很难成为主力,那么是否意味着主力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呢。非也,A股是存在一个绝对力量群体的,若非要称之为主力亦不为过,这个群体其实就是散户。数据显示,A股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高达99.8%、贡献交易量常年在80%以上。很明显,无论从开户总人数还是入场资金量,散户都是名副其实的市场主力。这也意味着在贪婪或恐惧驱动的羊群效应下,散户资金完全有能力将非理性推向极致(向上疯涨或向下践踏)。
有人或许还不大相信,那么再举一个类似的例子,房价的暴涨暴跌其实和股市非常类似,只不过交易的复杂化使大的周期更漫长一些,但是很少有人在楼市里提到庄家、主力等说法,因为大家看得到涨是靠周围人一蜂窝抢购抬上去的,跌也是大家竞相降价给打下来的。事实上股市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大家看不到彼此的操作,失败的时候也不大愿意承认是自己的问题,以至于总觉得有一种神秘力量在不断作祟。
市场是否能够被人为操纵呢,可以负责任的说早期池子较小的时候,在局部范围内,大资金是绝对可以做到这一点的,甚至包括二十世纪初的米国,这样的情况也绝不少见。但是随着市场不断扩容及膨胀,即使一只小盘股也大多有个几十亿的盘子,更别提有些年份的大咖们,几百亿、几千亿比比皆是,甚至上万亿也不罕见。看看宁德时代巅峰期1.6万亿的盘子,又有哪家机构有这么大的资金量能砸得动呢,显然这只能是一种墙倒众人推的结果,即聪明资金先跑,后面看着不行了跟着跑,结果就是大伙一起互相践踏,泥沙俱下。